11月18日,北京冬奥组委召开“科技冬奥”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北京冬奥会新技术应用情况。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表示,科技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可缺少的支撑。北京冬奥组委聚焦筹办和举办赛事的实际需求,实施方案包括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需求。“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
20天完成“水冰”场地转换 气象预测实现“百米级、分钟级”
“新技术在冬奥会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场馆,这是举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喻红直言。
据了解,作为北京赛区唯一的新建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将国家体育场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体育场馆。”喻红说,“备受关注的5G信号覆盖了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这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新的应用场景提供必要的的网络连接。”
众所周知,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空中技巧等室外项目需要十分精准的气象预报,气象状况决定了某些比赛项目能否按时开赛。“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在今年2月份举行测试活动中,根据气象预报,对12场比赛、训练进行了赛程调整。”她说。
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可降解餐具代替塑料制品
喻红介绍说,绿色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的首次,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至40%。”她说。
喻红告诉记者,8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张家口赛区进行测试,赛时将在延庆、张家口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试制的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替代柴油发电车,已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备用;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此外,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将代替塑料制品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相关服务。
5G信号覆盖改变转播模式 自由视角带来全新观赛体验
转播在现代奥运会中不可缺少。得益于5G信号覆盖,北京冬奥会在转播方面也有了新的模式。
喻红表示,在测试赛的基础上,北京冬奥会赛时将与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合作,为在云顶滑雪场举行的坡面障碍技巧项目提供制作“子弹时间”。同时,“云转播”5G背包可直接将前端设备采集的视频信号实时上传到云平台。8K高清转播车在10月份举行的短道速滑赛事中进行了录制和转播,时长22小时。
“在混合采访区,利用远程遥控摄像系统,实现了媒体记者跨空间采访。”她说,“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赛时将在传统的文字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新闻发布的音视频内容。”
喻红直言,奥运会的组织者也在新技术的应用中感受到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场馆三维仿真,可在线上进行业务领域流线、区域的规划和设计,进行媒体摄像机位的模拟部署等,实现在线踏勘,线上协同设计,不仅是疫情下的技术支撑,也是常态下提高工作效率技术手段。视频会议的远程同声传译功能,为疫情下远程国际会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会议翻译系统,支持多语种实时语音转写、多语种互译;语音识别翻译技术可辅助沟通无障碍。”
此外,自由视角能让观众在屏幕上自由选择观赛角度、观赛时刻;场馆全景图片导览可以在线上浏览场馆;室内精准导航帮助观众快速到达场馆坐席区域;即将开通的8K频道,将让观众们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8K比赛画面,也有机会在冬奥场馆、城市广场等地在8K终端上看到超高清画面。颌面创伤的移动诊疗车,能在现场对运动员伤情及时判断诊治。
“我们期待运动员在比赛中有精彩的表现,也期待这些技术成果能提供更好的赛时服务,更期待支持冬奥会筹办和举办的技术,在赛后能够为冰雪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冰场、雪场和运动装备。”喻红说。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尔街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