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能行业迎来了首个国家层面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资料图片)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 (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指南》对促进科技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有助于推动氢能产业技术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避免盲目投资,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 曾表示,预计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约15%,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可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系统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 五个子体系 ,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 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指南》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
在基础与安全方面, 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基本要求、临氢材料、氢密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
在氢制备方面, 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氢来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在氢储存和输运方面, 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容器、气瓶、管道等氢储运设备以及氢储存输运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安全、高效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在氢加注方面, 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在氢能应用方面, 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以及交通、储能、发电核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氢能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安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氢能发展规划密集出台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步伐正不断加快。今年以来,我国多地政府已对氢能发展作出规划。
上海印发了《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2023—2025年)》 。其中提到,今后三年,上海将加快推动交通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规范、有序支持氢能在交通领域拓展应用,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力争实现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总量超过1万辆,并完成不少于70座加氢站建设。
甘肃省兰州市印发的《兰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 提出,以“氢能+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氢能装备产业,重振“兰州制造”。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引进和培育一批氢能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水平,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产业体系完备、全国领先的标杆城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的《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指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建立集绿氢制、储、运、加、用为一体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建设一批氢能产业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推广氢燃料电池车1500辆以上。适度超前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以绿氢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绿色转型,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共有加氢站385座。 其中,在营加氢站280座。新增加氢站数量、在营加氢站数量、加氢站总数这三个指标都位居全球第一。
国泰君安认为,如今氢能市场序幕拉开,增长动能将自上而下逐级传导,叠加来自终端应用侧的深度脱碳需求,有望带动氢能产业链各环节设备放量。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尔街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